



汛期來襲,梅雨、臺風接踵而至。如何對洪澇天氣提前預警?如何實時監控汛情信息?中國電科用智能技術,讓防汛有了“數字堤壩”。
以“數”賦智,打造防汛防災神經網絡
臺風“蝴蝶”“丹娜絲”和季風降雨,給廣東多地帶來嚴重洪澇和地質災害。電科太極智慧院承建深圳福田區智慧三防監測指揮平臺,有力支撐福田區應急管理局開展防汛防臺各項工作。該平臺具備“一圖感知、一秒預警、一鍵響應、一體管控”等功能,整合易澇點位、水文、氣象等數據,通過實時感知汛情,第一時間掌握險情,實現自動短信報警提示,為精準決策提供堅實數據支撐。
夏季短時強降水天氣多發。“有市民反映南翔工地附近積水嚴重,請立即前往現場。”“收到!”……電科數字支撐上海市嘉定區城運中心在“一網統管”防汛防臺態勢調度3.0場景的基礎上,進一步升級實戰調度、融合研判等功能,強化5G單兵系統應用。
接到上報信息后,由于視頻監控存在一定盲區,工作人員立即指揮調度附近的城運隊員佩戴5G單兵設備趕赴現場。“隊員通過5G單兵設備拍攝并實時回傳現場情況,幫助我們更好地獲取詳細信息,第一時間協同防汛部門與屬地街鎮開展處置工作。”技術專家表示,他們充分結合實戰經驗,對“一網統管”平臺實戰調度功能進行全面升級,覆蓋全區77處下立交、26條易積水道路、131個高空構筑物等12類近2300個防汛重點關注要素,只需隨意點擊任意一個關注對象,周邊3公里范圍內的救援隊伍、搶險物資等信息便一目了然,1700臺5G單兵設備覆蓋全區所有街鎮。針對信息收集工作中暴露出的薄弱環節,平臺還拓展接入消防救援、電力搶修的實時工單,通過整合多源數據,全面掌握防汛相關情況,為后續分析和決策提供更堅實支撐。
以“智”感知,把脈水位第一手汛息
汛期水情瞬息萬變,每個水文數字的跳動都至關重要。
“連續強降雨后漂浮物增多,會讓傳統水位監測產生誤報,由于無法實時聯動視頻,需要人工校準數據。”中國電科融合毫米波雷達、視頻、AI等技術,研發雷達水位觀測產品,解決誤報難題,精準“把脈”水漲水落。毫米波雷達采用高頻窄波束角設計,避免堤壩干擾雷達信號,運用濾波算法實時修正水面波動,實現誤差±0.1毫米高精度“報數”,精準識別漂浮物、過往船只等異常事件,高效復核并自動剔除誤報。新一代視頻水尺球創新升級虛擬水尺技術,一次標定就能長期有效監測。雷達流量計實時精準測流速、算流量,測流精度達到±0.01米每秒,搭配全新實時低功耗球機,實現流速、流量與視頻的融合,全維度監測汛情。
除了水位、流量、流速,科研人員還依托物聯感知技術,采集雨量、水質、位移等數據,與相關防汛平臺無縫對接,實現水文、環境監測及視頻等數據整合。結合GIS、AR、數字孿生等技術,實現各類防汛信息一張圖管理,智能分析預警、快速聯動響應,助力防汛指揮調度工作高效開展。
“前方積水,禁止通行!”伴隨著響亮的警報聲,廣西北海市主城區上海路鐵路橋下的LED顯示屏亮起紅色警示字樣,這是中國電科打造的內澇在線監測預警系統在發揮作用。鐵路橋下地勢低洼,短時間內大量雨水涌入,極易造成積水,中國電科運用城市管網數字化監測平臺和感知技術,打造城市內澇在線監測預警系統,布設在北海主城區上海路、廣東路、四川路、云南路4處鐵路橋底。一旦道路積水達到20厘米,系統便會遠程自動開啟預警,及時提醒過往車輛禁止涉水通行,確保在強降水天氣中,司機和行人能第一時間獲悉前方道路通行狀態。系統還能通過AI開放平臺用多種智能算法分析視頻,自動識別水位變化真實原因,避免單靠雷達可能出現的誤報,讓監測結果更準確可靠。
以“知”促防,應急調度科學精準
“當前已進入主汛期,我們保持高度警惕,緊盯每一場降雨,落實落細各項防御措施。”電科博微四創電子全力支撐備汛備戰,依托智能化平臺、信息化裝備、數字化技術,對極端天氣通信中斷救援場景進行精細化模擬預演。科研人員利用中型機動通信指揮車、小型機動信息采集車、專網/高通量衛星便攜站、便攜指揮箱、無人機等多種應急裝備,快速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智能通信網,打通省市兩級后方指揮中心,實現災情數據實時采集、智能分析、按需分發及三維可視化呈現,實現“橫向聯動、縱向貫通、扁平可視、高效暢通”的通信目標保障,提高災情預測預報預警能力,增強防汛調度指揮決策的科學性和精準性。
電科東信基于多年臺風實戰及汛期演練經驗,加快構建高效智能的數字應急保障體系,創新打造“應急保障場景化管理”模式,打通人員物資調度、任務執行、信息上報等模塊,保障全過程數據融通、功能協同、閉環管理,持續優化過程跟蹤與數據報表體系,精準快速識別災情,結合IVR智能提醒與重點任務督辦,壓縮響應時間,為指揮中心提供實時、可視化決策依據,有效指導資源科學調配與應急策略動態優化,提升防汛防臺風應急保障主動防御與高效處置能力。